如何提高广大技术工人待遇水平?这是许多一线职工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谌贻琴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坚持无微不至服务人才,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帮助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要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力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培训技能劳动者100万人次以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月16日,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工会界别部分委员呼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打通技能提升通道。
省政协委员魏俊: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大方
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魏俊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的提案》,建议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畅通其成长成才通道,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7至2018年,中央连续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供了政策支撑。通过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技能人才为148.50万人,仅占全国现有1.65亿技术工人的0.9%。其中初级工占63.70%、中级工占17.35%、高级工占13.20%、技师占4.55%、高级技师占1.19%,我省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省总工会通过大量调研显示,造成我省技能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我省技术工人薪资待遇较差、社会地位较低和缺乏成长激励机制。
提案建议,要加强政府主导,整合主管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方式对高技能领军人才进行特殊奖励的制度,建立地方人才分类目录,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相应待遇;畅通职业晋升通道,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评价的薪酬分配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高技能人才”服务保障平台,健全完善技术工人待遇保障机制;政府加强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基本工资制度,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储备高质量技术人才;完善技术工人评价制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好优秀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不断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省政协委员牛民:制定技术工人素质队伍提升计划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妤
“技术工人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在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牛民颇为感触地说。
牛民委员说,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企业必须制定技术工人素质队伍提升计划、技术评定和提高体系等制度。一方面是通过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企业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探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等方式,指导企业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办法,促进长期稳定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研究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等内容,不断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在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方面,牛民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创新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推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打通技术工人创新创效通道,大力提升技术工人创新创效素质。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工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充分运用互联网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发布、资源共享、融资扶持等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技术工人就业创业通道,大力提升技术工人就业创业素质。
在牛民委员看来,现代企业对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能够倒逼技术工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新时期技术工人已不再是只会苦干的旧式工人,而是在工作中汲取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新时期技术能手,他们是同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真正人才。”
省政协委员成文卫: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打通晋升渠道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曾艳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做好顶层策划,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工人工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省政协委员、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企审法务部副部长成文卫说。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农民工、新市民等,正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成文卫建议,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工种体系并发布。另一方面,对新出现的工种或即将出现的工种,要与职业技术学院或大中专院校深入研究,及时增设这些工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要对技术工人建立动态的培训体系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技术工人在持续的定制培训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向熟练技术工方面发展。”除此以外,成文卫认为能最大限度发扬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影响力,精湛的技术能得到更多推广,以此打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要完善技术工人技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技术工人的职业晋升通道。不同的技术水平对应不同的待遇,对高技能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成文卫举例,在中国航发贵州黎阳就制定了技能人才清晰的发展职业通道,公司的人才共有“长、家、匠”三条通道,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可以达到干部或技术人才的收入。而且还以创新者的名字对创新成果进行命名等来进行激励。成文卫说,只有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制定更加有效的表彰激励政策,才能真正激发产业工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成文卫建议,除了经济收入的提高还要考虑技术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除了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外,适当增加技术工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增强技术工人的存在感和获得感;社会和企业要尽可能解决高技能人才(工匠)的后顾之忧,解决孩子入托、上学等问题,解决住房、交通等问题。制定对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孩子高考适当考虑加分等优惠政策。
省政协委员胡凌志:用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支撑高质量创新发展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妤
随着这两年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需求日益明显。“想要谋求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高水平技术工人队伍作为支撑。”省政协委员、贵州长征电气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凌志说,产业工人队伍老化、断层的现象不断突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工人队伍培训建设进步缓慢,严重制约制造业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胡凌志委员认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涉及培养、评价、考核晋升、待遇等多个环节,必须要全面发力,协调推进。在培养阶段,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在评价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证书的含金量和公信力;在考核晋升方面,要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打通与工程技术通道的种种壁垒;在待遇方面,要建立工资提高与企业效益增长相联系的机制等。
胡凌志委员告诉记者,贵州长征电气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及无励磁分接开关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企业的特殊性,企业长期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内部专业技能人才与引进先进技术人才相结合,通过内部及外部技术思想碰撞,迸发出创新火花。同时,为进一步激发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企业会不定期组织职工技能大比武,进一步提升职工专业技术能力。
在如何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方面,胡凌志委员建议,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以技能为导向的工资决定、培养使用等激励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另一方面应加大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依法保障产业工人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安全健康、劳动条件、解困脱困等方面合法权益,解除产业工人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积极投身推进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活力。
省政协委员刘国华:让技能人才获得一流待遇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大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持无微不至服务人才,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帮助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省政协委员、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工会主席刘国华把这个好消息与同事分享。
刘国华作为工会主席,职工的“娘家人”,他非常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人才福利待遇问题。我省如何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国华建议,除了提高收入还远远不够,还要帮助技术工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提高技术工人收入,完善技术工人住房、子女入学等福利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争当技术工人。”刘国华认为,随着贵安新区不断发展,各种层次人才纷纷涌向新区,特别是产业工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具备一定技能,但收入普遍较低,购房难。因此,在贵安新区推行公租房租售并举的政策,产业工人经过一定的承租周期后,即可按相关政策的规定以建设成本价格选择购买有限产权。
刘国华建议,在贵安新区产业工人中推进公租房租售并举政策是符合新区发展的非常有利的配套政策之一。对于刚到贵安新区工作的产业工人,凭劳动合同即可租住公租房;对于已在贵安新区工作满一定年限(建议五年以上)的产业工人,凭劳动合同和社保缴费记录即可以成本价格购买公租房。
“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还要从工人队伍的培训做起,努力提升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和记者谈到如何抓好产业工人队伍时刘国华说。
目前,在贵州富士康,职工与企业100%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为职工100%缴纳五险一金;企业为职工定制了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设立了学历教育奖学金,整合社会资源,为职工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企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励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转变成技术业务骨干,让技术业务骨干转变成既能传授技艺、又能引领广大工人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作出贡献的一线带头人,让更多一线工人成为工匠。”刘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