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崇天道、注重孝享的民族。在天道方面,中华先民很早就注意仰观俯察,根据天象物候制订历法,形成二十四节气,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在孝享方面,我们的圣贤,也体察父母、祖宗的生命赐予和亲育之恩,形成了系列的反哺爱敬习俗。《孝经》明确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疾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将子女对亲人的报恩爱敬行为贯穿於事亲始终,也打通阴阳界,延伸到下一代。从而形成了“重于丧祭”的礼仪,“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情怀。
对于亡故的亲人,《孝经》要求“孝子”要“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捭踊哭泣,哀以送之”,居丧守制,极尽荣哀;对亡亲遗体要“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让亲人入土为安;既葬之后,还要“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除了在亲人生朝忌日、逢年过节追思外,还要在春、秋两季虔诚祭祀,上坟化钱,寄托哀思,以慰亡灵。
其中春祭,在今天最隆重的就是“清明节”,在古代则有寒食、上巳和清明。“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对自然物候变化的标记。汉代文献《孝经纬》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黄经15度),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是节令由冬寒之萧条,转向春暖之繁茂的标志。在钻木取火时代,清明这天要改变取火的木质。《周礼》谓“春取榆枊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唐李绰《辇下岁时记》载:“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韦庄《长安清明》诗“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清明火,即清明节改木钻取的新火;“白打”即二人玩的踘球(足球)游戏。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记清明节活动还有:“淘井”“试新茶”“拨河” “斗鸡走狗”等等,以庆祝天时节令变化,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是“寒食”。晋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具体在清明前二日。唐宋以前,寒食要禁火禁烟,以冷食为主,据说起因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其实有追思体验先民在无火状态下生活之不易,並加深对钻木取火发明者的礼敬。寒食活动则有“上坟”扫墓,祭祖怀亲。唐玄宗《开元勅》就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寖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五月癸卯,明确规定“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於是扫墓形成风俗,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描述当时情形说:“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垅焉。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上坟时还要除去杂草,培土植树,给亲人上供品,“焚纸钱”:《新五代史.周本纪》赞:“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此时常常下雨,称为“泼火雨”:唐王建《宫词》:“东风泼火雨新休,舁尽春泥扫雪沟。”此外,还有“踏踘”(踢足球。刘向《别录》:“寒食蹋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荡秋千”(《古今艺术图》:“北方戎狄,至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秋千。又《天宝遗事》:“唐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筑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乐。帝尝呼为半仙之戏。”)等娱乐活动。
然后是“上巳节”。上巳本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以除不祥也。上巳日重要活动是“祈介祉”,即在水边洗濯以除不祥。应劭《风俗通》“禊”:“谨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后来引申为“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一代书圣王羲《玉亭集序》,就是当时士夫“会于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记录。上巳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招魂续魂”:《韩诗外传》“三月桃花水下之时,郑国上巳日,于溱洧二水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也。”此外还有“踏青”活动,杜甫诗“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生动的描写。
由上可知,古人春祭活动十分丰富,寒食节上坟、扫墓、烧纸钱、蕩秋千、踏足球,上巳节招魂续魂、修禊、曲水流觞,都是出于时先人的怀念追思,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恩。清明节的改火、淘井、试新茶等活动,则是对天道的体悟和生产生活节令的觉悟。由于三节相近,唐代往往一道放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二)到了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将假期从4天增加到5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又将假期从5天增加到7天。
至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载當時假期“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吕原明《岁时杂记》具体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这假期也太長了。是將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逐漸形成内容丰富的敬天法祖、生活生产内容兼而有之的“清明节”。苏东坡清明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他自己说是在白乐天《寒食》诗基础上改作的,“每句杂以散声”,尽情地宣泄对亡亲的怀念,以至于“坐客有泣者”。东坡在黄州,也有赠僧参寥诗:“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两诗都将寒食、清明连一起。南宋高翥(1170—1241)《菊涧集.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面对清明祭扫、纸钱灰飞、泣血滴鹃,好不戚然?但一想到人死入土、狐眠丘冢、生者自乐,则又感悟“死后万事皆空”,何不趁早喝酒行乐?则不失其达观;南宋中期后流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唐杜牧《清明》诗”,又遇雨增悲,行路伤神,借酒浇愁而不得,前路茫茫而莫测,则比较忧伤。但合观二诗,其中有雨、有酒、有扫墓、有纸灰、有泪血、有招魂,将唐时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内容统归“清明”一处,对亲人的怀念也更加浓郁了。
至于陈与义《清明》诗中“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虽然涧边散步,荒林闻鸦,不无凄凉之感;但作者一幅作客山水,醉隐梨花,书生意气,壮士情怀,饮酒赋诗, 亦胜过秋千蹴踘,真不负春光美景。这又在原来寒食扫墓祭祖与上巳踏青戏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文人的诗酒雅趣,应是当时文人士大夫既要敬天法祖、知恩图报,又要个性解放、文明快乐的“清明节”情节的最生动呈現了。